在边长接近2.5米的方型赛场上,正进行着一场“搏击比赛”。经过1分多钟的胶着、拉锯,戴着红色拳套的仿人搏击机器人猛地向下挥臂,扑倒对手,现场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
仿人搏击项目比赛现场。新华社记者栾若卉 摄
这是在安徽芜湖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上的一幕。147所高校院所、1702支代表队、6000余名选手在5月19日至21日期间,竞技角逐搬运工程、工程越野、空中机器人、仿人搏击等20个类别的奖项。本届大赛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安徽工程大学主办。
“在考虑重心平衡的基础上,仿人搏击机器人能做将近20个格斗动作。”本次大赛技术委员会主任李汉军介绍,这一赛项用搏击竞赛的方式检验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考验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处理能力。
分拣搬运、配送快递,单人、多人踢球射门,写硬笔、软笔书法……赛项中细致的目标任务考验着机器人的作业能力。
循迹机器人排查安全隐患、空中机器人帮助农业采摘、水中机器人参与水体清洁……现实需求激发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水中机器人在运送目标小球。新华社记者栾若卉 摄
大赛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李玉莲曾在2014年以选手的身份参赛,切身感受到比赛不断涌现出新技术,赛项设置也更加贴近现实场景。“之前的比赛多是双足竞步机器人、车型机器人项目,现在发展到水中、空中机器人项目。还新增设了机器人物流和模仿人手复杂精细操作的智能灵巧手等项目。”她说。
“三、二、一,开始!”在机器人物流项目比赛裁判员发出指令后,一个轮式机器人开始运行,在用机械臂吸住蓝色快递盒后,循着路径,将快递配送到了对应颜色区域。
机器人物流项目比赛现场。新华社记者栾若卉 摄
湖北工业大学参赛选手王安,操控着这台快递配送机器人,他在密密麻麻的上万行代码前向记者介绍,这一项目的难点在于视觉识别、路径规划和机械臂的抓取、控制能力。“我们尝试了很多不同的材料,不断调整参数,让它克服各种复杂状况。”
山东大学教授、大赛组委会副主席陈言俊表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是近年来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趋势。“赛事也正在尝试增加产业赛道,邀请企业参与出题,进一步提升选手解决生产生活和工业制造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记者栾若卉)
版权所有:上海企升展览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1023001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