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前的今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东德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根据协定,德国在15天内从法、比、卢、阿尔萨斯- -洛林及莱茵河左岸地区全部撤军,同时从土、罗、奥匈帝国及非洲撤军,并交出5千门大炮、2万5千挺机枪、3千门迫击炮、1千7百架飞机、5千台火车机车、15万节车皮和5千辆卡车。六小时后停火生效。《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签订,宣告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的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103年前,十余万贫苦中国人因生活所迫,被招募赴欧洲。历时两个多月,跨越三大洲、两大洋,到达欧洲,投入世界大战。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法两国从中国招募华工170000多人。仅青岛海港就运出华工55761人。

正在登船的参战华工
这些华工在极其艰难困苦中的战火硝烟下,出苦力,做苦工,住地穴,躲轰炸,承受巨大生死、思乡重压,身心备受煎熬。协约国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后,大部分赴欧华工得以生还。如今,这些参战华工多已作古,但这段悲苦、艰辛的历史,中国人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后人不应忘记。

中国劳工在青岛港登上客轮
1914年,塞尔维亚、德国、奥地利、土耳其、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美国、俄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在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几个参战国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战争中去。经三年激烈的战场鏖战,其国力、物力、人力损失惨重。各国为补充前线损失的兵员,不断降低标准从民间大量强征新兵。具备劳动能力的男人被强行调往前线,致使后方劳力匮乏,工厂缺员,农田抛荒 ,生产效率低下,物资匮乏,国力下降。军中后勤供应紧张,弹药、粮油等作战物资输送滞后,国家严重缺人。英、法两国把破解人员紧缺难题的目光,投向了人口众多、国贫民穷的中国。认为中国农民老实憨厚,吃苦耐劳,生活要求不高,易于管理。便向中国政府提出招募劳工赴欧做工的要求。
当时混乱、懦弱的中国北洋政府经过权衡,认为答复英法国家请求,同意向两国输出劳工,既是对协约国的支持,又可确立参战国地位,以便战后能以战胜国的资格得到某些利益。于是便答应了英法两国的要求,允许他们来华招募华工,赴欧参战。

招工启事
1917年初,英国首先在中国山东省威海、青岛两地,由“英商和记洋行”设立收容所,开始招募华工。当时承诺的条件是:华工不到战争前线参加战事,只在后方从事实业和农业生产;每天工作10小时;有较好的食粮菜蔬;资方给予优厚的工资待遇;可享受免费医疗;可得到膳宿衣履;遵守招聘国法纪,干满三年送回中国 ……

一战中国劳工资料图
当时的中国,国势衰落,外族入侵,军阀混战,盗贼四起,加之各种自然灾害交替肆虐,瘟疫时常流行,民不聊生 ……劳苦大众在诸多灾难中,冬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生老病死,无人过问,苦苦挣扎在生死线上。当得知华工到欧洲服役可免费食宿,每月发薪,并有医疗保障,三年期满按时送还回国的消息后,明知此去路途遥远,言语不通,又是在战火纷飞的国度出苦力,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现实生活的困苦,无法维持的生计,看不到希望的苦难,迫使他们走上了这条远渡重洋,冒险求生,将身体卖给他国为奴的悲惨道路。
当时,这条无奈的求生之路,被人们称为“下欧洲、卖大牛”“到海外服苦役”。许多穷苦农民,尤其是兄弟众多的贫穷之家男子,多无可奈何地走上这条生死未卜的冒险路。胶东地区的威海、即墨、文登、乳山、莱阳、平度、昌邑、黄县……陆续有人报名应征。第一批4000多名应招华工,于1917年1月18日,在亲人生死离别般的送行中,从威海港含泪上船,首开华工赴欧服役参战先河,踏上了生死茫茫两不知的海外求生路。

1917年夏,法国亦在中国设置招工局。开始在山东省委托惠民公司代理招工。很快,英、法两国在胶济铁路沿线设立招募点,委托控制胶济铁路的日本人招工。先后在胶济铁路沿线潍县、高密、坊子、昌乐、益都、谭家坊、辛店、张店等车站设立办事机构、招募点,又派人到昌邑、安丘、寿光、广饶、临朐、临淄等地张贴告示,动员中国人报名应招。在招募宣传的利诱下,生活无着贫困群众,陆续冒险报名应招,一个招募点时常一天能招募数百人。

中国劳工准备从青岛出发前往法国
应招农民到招募点报名,工作人员略作目测,见报名人年轻体健,即简单登记注册。应招华人,都是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大多目不识丁。不会审阅招募条款,更谈不上法律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明白在所谓的“自愿出国”的契约上按下手印,就等于把自己出卖给了外国。
为防止应募者反悔,报名人员签约后,便在军警戒备下,很快被押送至港口,登船起航,从南北两条海路运往欧洲。南路经中国南海、菲律宾、过马六甲海峡,经印度洋,绕好望角,进大西洋,在水上漂泊四五十天到英国。北路经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多个港口,最终到达法国。途中需多次车船更易,水陆俱进。一路颠沛八十多天,方能到达法国。

华工背负行囊准备登船
赴欧华工,多是旱地耕作的农民,从未乘船渡海,多数人连大海亦未曾见过。初次上船,便在生死不明的离别惆怅中远涉重洋,备受海风洗礼和海浪摇曳,身心极不适应。
应招华工马春苓在他的《赴欧杂志》中写道:“船初出洋,人人不服水性,类皆呕哇昏倒。呻者、吟者、叹者、泣者,愁惨之声满仓皆是。”
受困于车船中的华工,犹如传递在外国人手中的俘获物、笼中鸟,屡屡在监押中车船更易,处处须签字交接。有时船不凑期,人困码头上等待20多天。海上行船时常遇有风浪,船被海浪抛上抛下,如荡秋千,人被甩得头昏脑胀,不辨四方,脏腑错乱,呕吐不止。大洋之上,海天相连,茫无边际,雾气锁裹,犹如飘荡在冥冥之中。有时在闷臭的船舱,窝屈月余不见陆地草木,与世隔绝。有人经受不了这阴暗混沌处境,离家别国的愁思、困苦,尚未到达目的地,即葬身大海。所乘船只,有时还要遭遇盟国舰艇的攻击。1917年,一艘载有900多名华工的轮船,在大西洋遭德国潜艇袭击,大部华工葬身海底。

一战中国劳工资料图
漂洋过海的华工,一路舟车劳顿,波涛摇荡,上岸后又破车颠簸,徒步行进。华工们先到英国,而后转道法国的奴埃,这里设有华工分发处。由分发处将陆续到达的华工,分配到欧洲多地服役做工。其中益都、临朐、昌乐、寿光、安丘、平度等县,各有千余华工远赴欧洲助战。益都县孝悌乡仙庄(今黄楼街道仙庄村)的张绍仲、刘恒春、郝建邦、张兆林等11人应招后。自青岛登船,经台湾海峡、菲律宾,过马六甲海峡,进印度洋,绕好望角,历时46天到达法国。临朐县胡梅涧村的12人,自1917九年十月初三离别家乡,在谭坊火车站应募注册,编队乘火车到青岛,弃车登船,经日本的长崎、横滨,加拿大的温哥华、英格兰利物浦等地,至十二月二十三到达法国沙省,而后车、步交替,来到法国的奴埃。历时80多天。

中国劳工在清洗英军坦克
这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法国及毗邻的比利时境内,而以法、英、美等国为首的协约国,用以抵御同盟国的作战物资、弹药,却大量由英国跨海运入法国。奴埃在法国西北部的沙省,这里北连北海,西北接英伦海峡,西靠大西洋,沿海多个港口与英国港口隔海相望,属战争后方。英国等协约国运来作战的大量军事物资,经这些港口卸货后,再由陆路转运至法国各战区。中国赴欧劳工大部分在法国北部物资转运要地,做物资弹药装卸、输送及工厂苦工等繁重体力劳动。

一战中国劳工资料图
华工所在的这些物资转运枢纽,也是德国飞机的主要轰炸区。只要是晴天的夜晚,必定有敌机来炸。有时一天来炸数次。对当时的情景,赴欧华工马春苓在他的《旅欧杂志》中这样记载:“初来法国,即分派到加来省西北部工厂。虽离战场百余里,未冒子弹之险,惟夜间敌国飞机,潜入内地抛掷炸弹,以毁战线后路之营盘、粮草场、子药局、道路。凡晴明之日,无夕不至。英人常备机械,射电光飞空四烛。迹其所至,发快炮击之。或架飞机,拨机关枪击之。弹壳如雨,危害最烈。故各营之中,皆备地穴或沙屋以避之。一夜之间,常奔避数次。故在该地驻七八个月,未尝解衣而寝 ……”

一战中国劳工资料图
中国劳工就是在这些被轰炸区,冒险修复被炸的港口、铁路、公路、工厂、仓库,抢运弹药、食品、药品、木料等战时物资,还要经常到工厂帮助生产战争急需物资,从事繁重体力劳动。

一战中国劳工资料图

在法国劳动的一战华工
随着战局的变化,战场的转移,华工们须经常更换劳作地点。每次转移都是在炮火轰鸣,战火即将降临的紧急情况下,逃跑般的急促中进行。若动作稍有迟缓,即可能被卷进弹雨漩涡。在这无时不至的炮火、炸弹威胁下,居无定所,食无定时,经常一天只能吃到一顿饭。即便平时正常劳作,提供给华工的饭食也很少,华人根本吃不饱。住的地方不是工棚,就是地道、坑穴、被炸的破屋残垣。人只能就地和衣而卧,常常几个月不能洗澡换衣,身上的虱子成群。法国的天气潮湿多雨,晴天没有雨天多。冒雨劳作,雨水、汗水、泪水集于华工一身,致使衣服汗臭难闻。赴欧华工马春苓对当时处境,有如下记录:“日营工作,筋疲力困;夜避飞炸,心惊胆裂;回望故国,关山万里;前计归期,迢迢三年;其苦况诚不忍言。吾人旅此,如柙虎瓶鱼,即插翅亦难奋飞。虽日夜忧虑,亦将奈何?凶吉祸福,概诿夫天命而已。”

一战中国劳工资料图
身在他国异乡的轰鸣战场,长期的日作夜奔,昼夜疲惫的身心压力,凶吉难测的奴役生活,华工们日夜惊恐,深感前途渺茫,生命无着,不知所归,但又插翅难飞,无可奈何。有的人惆怅成疾,有的人弹铗长叹,后悔当初不该选择这条艰难的求生路。其中,有他们夜间在地穴躲避飞机时,凑成的两首打油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明 心 曲
一为迁客来西欧,回望山东两泪流。
骨肉时牵万里梦,韦韝怎奈五更愁。
心驰利欲复何悔,恍然睡觉已三秋。
若熬三年归期到,只见枯骨不见肉。
书 怀
卷怀经史莫搜罗,破上微躯受折磨。
日锁愁眉空自苦,轻敲铺板且长歌。
所幸,在英、法、美、中等国组成协约国的共同抗击下,奥地利、土耳其、德国等同盟国于1918年11月战败投降。大战结束,在困苦中煎熬的中国赴欧华工思乡心切,强烈要求回国。经多方努力,华工被允许提前回国。归国途中,又是舟车更易,迎风冒雪,时常在港口困等十几天、二十几天,使人心力焦脆,烦躁难安。大部华工于1919年底或1920年初,方历经三个多月的舟车劳顿,陆续回国。

工资单
中国十几万劳工的艰苦付出,有力地支援了协约国作战,但中国及中国赴欧华工却未能从胜利中获得多少利益,有的劳工回国时甚至是两手空空,带病还家。有的尸骨未归。相反,日本人却在华工的招募、运输中大牟其利。他们先是以对德国开战的名义,从德国人手中抢夺胶济铁路及山东胶州湾、沿海港口,大肆掠夺中国财物。英法在华招募华工后,日本人在山东广设“招工办事处”,深入内地乡村,代替两国招募华人。几乎包揽了华工的招募、组织、输送等整条网链,从中大发横财。

一战中国劳工资料图
华工赴欧参战,是中国参与世界重大事件的开始,是中国人为世界和平做出的特殊牺牲和贡献。正是中国华工的血汗,甚至生命的付出,才确立了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稳定的战胜国地位,为后来胶济铁路及胶州湾等被侵占主权的回收,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中国华工赴欧参战已过去百年,中国人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为中国人赢得的荣誉,应铭刻青史。

在中国劳工登陆欧洲80年后的1998年11月2日,他们才迎来第一个真正给予他们的纪念。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的立碑仪式,在巴黎华人聚居的十三区隆重举行。

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以官方形式纪念中国一战劳工,时任法国国防部负责老战士事务的国务秘书让—皮埃尔·马塞雷先生在仪式上的讲话:“一战期间,数万华工陆续来到法国。在法兰西民族处境危难的时刻,他们为法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我们今天立碑感谢他们。”2008年、2014年法国又相继举行了更大规模、更高规格的纪念活动,时任法国国防部长勒德里昂在致辞中表示,法国不会忘记一战华工的历史贡献。

2017年11月11日,英国首次举行活动正式纪念参与一战的中国劳工,以及他们为恢复世界和平做出的重要贡献。当天,30多名华人在伦敦唐宁街前的阵亡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环,这是英国首次在正式活动中纪念参与一战的中国劳工。
本文文字作者:李俊三,2018年10月12日发表于文史周刊。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注明: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版权所有:上海企升展览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1023001号-9